“面對一片綿延的紅色土地與超尺度的類雕塑建筑群落,藝術中心的介入將不得不考量場地的原有秩序。五塊天外來石組成的‘紅色石陣’既非顯性的跳脫者,也非匍匐的地景建筑,我希望借由非常規(guī)的建筑形式語言及當代材料的工業(yè)化運用回歸原生的自然性,完成一次與場所的氣質對話,實現(xiàn)場域的更新。”——孟凡浩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01 藝術建筑裝置與云貴紅色土地
藝術中心所處的東風韻藝術小鎮(zhèn),位于云南省彌勒市市郊,距省會昆明約一小時車程。自 2014年起,云南藝術家羅旭在此創(chuàng)作了“萬花筒”“半朵云”等一系列類雕塑裝置的建筑群落,紅磚砌筑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簇生瓦窯,與赤紅無垠的云貴高原、粗獷的山體,構成了一個天馬行空的異域世界,這一面積約1.6平方公里的藝術特色小鎮(zhèn)由此為人們所熟知。
△ 云貴高原(圖片源自網(wǎng)絡)
△ 藝術雕塑裝置群“萬花筒”
02 任務書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2018年,我們受業(yè)主邀請參與概念方案比選,為小鎮(zhèn)打造一座新的藝術中心。在最初的設計任務書中,建筑面積約為4000㎡,場地則在一個小山谷中。業(yè)主希望在投資可控的前提下,健全小鎮(zhèn)的配套功能,滿足小規(guī)模的藝術展示與小型戶外音樂會的舉辦。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區(qū)別于城市公共文化建筑,我們摒棄強調(diào)儀式感的中軸對稱布局,選擇以一種消隱于自然的方式,實現(xiàn)室內(nèi)外無邊界的交融,讓藝術中心成為一個日常性的公共空間,營造友好輕松的氛圍。經(jīng)過專家評選,我們的理念得到業(yè)主及專家的認可,順利獲得了設計權。我們以此為設計方向,進一步推進方案深化。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在后續(xù)推進過程中,業(yè)主對功能和規(guī)模的訴求發(fā)生了變化,輕量的藝術空間轉為大體量的綜合性藝術中心。藝術藏品展覽、歌劇演出、新聞發(fā)布、報告廳等功能也被加入到任務書中,建筑面積擴增至近10000㎡,場地也變更為一處俯瞰藝術雕塑群落的山丘制高點。由此,場地更顯眼、面積更大、限高更嚴格,業(yè)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,希望新的藝術中心能成為小鎮(zhèn)的新地標,以它的媒介效應引爆流量,吸引客流。對于我們來說,如何在與自然相融的前提下,平衡標識性成為新的挑戰(zhàn)。
△ 攝影:王策
03 概念:自然中的石頭完型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在初始的頭腦?暴中,我們嘗試了多種形體概念,但它們與場地的恰當關系都很難?圓其說。當我們將視線再次放回到廣袤綿延的紅土地上時,一組“半掩于沙土中的石頭”緩慢出現(xiàn),帶著原始的永恒感,勾連起對自然的敬畏之意,也如中文語境內(nèi)辯證看待謙遜的智慧“大巧若拙”。
△ 生成分析 ? line+
△ 攝影:王策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△ 模型 攝影:陳曦
由此啟發(fā),我們選擇回歸?然性,在紅色的高坡場地上置入一組生長的“紅色石陣”,自由切削的形體與粗獷的肌理,削弱了建筑自有的人工感,使其猶如五塊天外來石,經(jīng)歲月風化仍佇立于此。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04 空間:峽谷般的張力重塑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參觀者的體驗感和場景感的營造也是我們考慮的重要因素。我們拉長了參觀者進入建筑的路徑,經(jīng)由花海、水景和片墻,在自然與人工地景的漸次過渡中,緩慢靠近棱角分明的“紅色石陣”,形成進入建筑之前的儀式感。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在非正交形態(tài)與體塊的切削下,形成了置身于峽谷間的空間體驗。體量之間的尺度收放,重塑了我們對場地的天空、田地與山嶺的觀看視角和身體經(jīng)驗。
△ 攝影:王策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“石陣”的策略實現(xiàn)了建筑功能的化整為零,而玻璃中庭將五塊獨立的“紅石”串聯(lián)而起,將建筑形態(tài)化零為整。中庭由此成為內(nèi)部空間的核心,所有活動圍繞中庭展開,與此同時,各空間也均能獨立運營,藝術中心實現(xiàn)分散式布局與整體性功能的統(tǒng)一。在縱向上,順應場地南北向自然高差的中庭大臺階,銜接起了首層與負一層空間,并形成了就勢而建的公共演藝與書吧空間,觀者在這里可以充分享受陽光,感受內(nèi)外間的自然滲透。
△ 中庭剖面 ? line+
△ 模型 攝影:陳曦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△ 攝影:王策
△ 中庭混凝土幕墻交接處節(jié)點
△ 中庭玻璃幕墻交接處節(jié)點
△ 中庭墻身剖面模型 攝影:孫磊
承載大小展廳及劇場的獨立“石塊”在不同的高差上錯落排布。而在空間內(nèi)部,階梯跨越5-6米高差順勢而上,觀者可以體驗“山地棧道”的游走感,最終走向首層明亮開放的中庭:“初極狹,才通人。復行數(shù)十步,豁然開朗?!?/span>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△ 攝影:王策
峽谷的意象也延伸設計至室內(nèi)燈帶、條狀開窗、前廣場路徑等建筑元素中,空間張力在內(nèi)外之間循環(huán)往復。
△ 攝影:王策
05 材料與建造:工業(yè)化材料的在地性表達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在處理建筑與場地環(huán)境的關系時,我們也必須考慮與紅磚雕塑建筑群的相對關系,采用雕塑群所使用的傳統(tǒng)材料是有效的回應辦法。但在技術規(guī)范、施工精度與結構安全性等多重要求下,我們最終選擇以現(xiàn)代材料的工業(yè)化運用,實現(xiàn)在地性的文化表達,也試圖為未來彌勒當?shù)亟ㄖI(yè)化與建造工藝的發(fā)展進程提供些許經(jīng)驗。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最終,藝術中心以鋼結構體系為主體結構,外立面則采用赤色混凝土干掛幕墻體系,形成了如“紅石”般的切削形體與質樸肌理。
△ 攝影:王策
1、非正交骨架
結構需滿?以下四個條件,實現(xiàn)不規(guī)則的體積切削;建造承載劇場、展覽功能的無柱大跨空間,例如展廳東西向最大跨度為35米,玻璃中庭跨度近24米;半年內(nèi)完成整體建筑的土建施工;滿足當?shù)乜拐鸱懒讯鹊燃壊坏陀?級的要求。因此,鋼結構體系成為不二選擇。
△ 中庭鋼結構 ?line+
2、石質幕墻
在進行多種現(xiàn)代材料的構造方案比選后,我們最終選用GRC干掛幕墻體系。主要源于其面層肌理自然,色差可控;1.5×3m的單板板幅,突破了云南紅砂巖石材較小的板幅限制,且可劃分多種尺度標準,便于進行肌理排布設計;其次可做多種角度的陰/陽角處理,實現(xiàn)石頭棱角分明的形態(tài),同時可做開放式幕墻設計,盡可能減少人工建造痕跡。
△ 墻身大樣 ? line+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2.1 肌理的塑造
在第一輪方案中,我們正視幕墻拼縫的存在并將其轉化為設計元素,于是表面凹凸不平的紋理與有構成感的拼縫共同形成整體肌理,使立面富有變化。
△ 第一輪掛板排布方案 ?line+
△ 第一輪掛板制作現(xiàn)場 ?line+
歷經(jīng)六個多月,十余次的肌理打樣實驗后,我們在現(xiàn)場mock-up時發(fā)現(xiàn)存在以下問題:因不規(guī)則凹凸的紋理,板材的拼縫?法重合,且在側面暴露基層板;同時在遠觀時,原先想強化的有構成感的拼縫,也??削弱了每?塊原?的整體感;為了真實感而純??制作、完全?標定制的聚苯板模具?法重復使?。以上因素不僅增加了造價成本,也給施?帶來了巨?的挑戰(zhàn),對完成品質有不可控的?險。
△ 多次肌理打樣實驗 ?line+
△ 第一次mock-up現(xiàn)場 ?line+
結合這些問題,我們重新審視設計伊始的訴求:如何在保證工藝品質可控的前提下,盡可能用工業(yè)標準化的方式,實現(xiàn)粗獷與硬朗的石質肌理?
我們最終選擇平直有力的橫向線條,并通過豎縫密拼的方式拼合,上下拼縫隱藏在齒條陰角處,從而弱化企口節(jié)點,增強原石的整體感。在標準化與質樸感平衡方面,讓絕大部分非轉角板材為標準化生產(chǎn),僅轉角板材定制生產(chǎn),同時利用手工敲鑿出來的非標準化紋理,弱化齒條在轉角交錯時的錯位,從而賦予標準化板材一定的隨機性。
△ 橫向線條肌理掛板安裝現(xiàn)場 ?line+
最終,有原石紋理深度的建筑肌理,在陽光之下呈現(xiàn)深淺不一的陰影,強化了大體量“巨型石陣”的硬朗感。
△ 攝影:王策
2.2 色彩的調(diào)試
第一版色彩方案采用工業(yè)化染色劑,其結果是赤色浮于板材表面,容易在常年風化中褪色,且切削后的色彩分層明顯、人工痕跡重。為使幕墻呈現(xiàn)與彌勒紅磚相仿的色彩,我們將當?shù)氐募t土融于GRC板的澆筑過程中,使赤色與板材完整融合。
△ 掛板細部 ?line+
△ 攝影:王策
2.3 多種立面斜率下的標準化
各立面的橫向齒條需水平貫通,但每個立面的斜率均不相同,導致相鄰轉角的板幅尺寸和齒條寬度不同,我們的挑戰(zhàn)在于如何在多種立面斜率下,貫通齒條且盡量確保掛板生產(chǎn)與施工標準化。
△ 斜率對齒條寬度的影響
△ 因立面斜率不同,齒條寬度相應變化 ?line+
解題關鍵在于如何把整體轉角板做好。我們改變投影方式并通過計算機模型模擬與實物模型對比驗證,其結果是相鄰不同斜率的齒條相交重合,齒底貫通,僅相交的齒尖產(chǎn)生錯臺,進而對錯臺的齒尖進行手工剔鑿即可得到理想肌理。通過手工再加工提高的容錯率,彌補了標準化生產(chǎn)的精度不足,也能實現(xiàn)概念中的拙樸感。
△ 模型驗證、實物驗證、手工剔鑿 ?line+
△ 轉角非標定制 ?line+
通過現(xiàn)場建筑測量,我們繪制了約1600多張生產(chǎn)圖,結合建筑不同的部位,立面被劃分為多種不同尺度的標準化預制面板貫通橫向齒條,而在縱向上相鄰的板材通過鏡像排列組合的方式拼合,最終使板材制作標準化但整體立面存在細微變化。
△ 不同齒條寬度的組合嘗試
△ 立面模型與幕墻安裝現(xiàn)場 ?line+
△ 大幅面吊裝施工現(xiàn)場 ?line+
△ 安裝掛板后的建筑立面一角 ?line+
從原?的肌理完整性考慮,外墻肌理需要延續(xù)到室內(nèi)以及屋?,然而出于建造成本及空間構造的集約性考慮,我們最終將屋面與室內(nèi)的?掛體系換成了濕貼,把板材厚度減小,最終通過調(diào)整基層的完成?,使室內(nèi)外界?、屋???墻和頂?的肌理得到一定程度的完整延續(xù)。
△ 屋面肌理的延續(xù) 攝影:王策
△ 室內(nèi)肌理的延續(xù) 攝影:王策
06 場域氣質對話下的更新實踐
△ 攝影:王策
云貴廣袤的紅土地給予我們的初印象,是粗獷、野性,沉靜而永恒的,我們希望建筑的介入,并未擾動原有的場域秩序和氣質。原始而粗獷的建筑形式,讓人聯(lián)想起這片土地上發(fā)生的千萬年變遷,也將在時間的更迭中表達著它的多重身份,是記錄者,亦是紀念者。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更進一步地,東風韻藝術中心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——在功能上彌補了度假休閑之外的群體集會與文化活動空間,它也將是小鎮(zhèn)的空間符號,為來到這里的人們創(chuàng)造出獨特的空間與材料體驗。最終,作為小鎮(zhèn)目前規(guī)模最大的公共空間,它將持續(xù)支持小鎮(zhèn)對外發(fā)聲并提升藝術影響力,從而帶動小鎮(zhèn)的未來發(fā)展。
△ 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技術圖紙
△ 總平面圖
△ 1F平面圖
△ -1F平面圖
△ 立面圖
項目信息
項目名稱:云南東風韻藝術中心
項目地點:云南,彌勒
設計單位:line+建筑事務所、gad
主持建筑師/項目主創(chuàng):孟凡浩
設計團隊:胥昊、孫嘯宇、王雨斌、金玲冰(實習)、林怩?。▽嵙暎⒏呖》澹▽嵙暎ńㄖ?;金鑫、張鼎、胡晉瑋、陶帥(室內(nèi))
建筑面積:9937.44平方米
設計時間:2018/07-2019/10
建造時間:2019/10-2021/03
業(yè)主:云南城鄉(xiāng)建設投資有限公司
施工圖合作單位:云南道愷城市建筑規(guī)劃設計有限公司
景觀設計單位:重慶緯圖景觀設計有限公司
混凝土顧問及施工單位:素造建筑
團隊:杜杰,張雯,張祥,郭恒瑞,宋函叡,李林峰,徐勤,徐進,龐燕
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、王策
模型攝影:陳曦、孫磊
這個有點東西
nice
好好看